今年是協會成立30周年。這30年是行業輝煌發展的30年。30年來,我親身見證了防水行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吨袊ㄖ浪冯s志舉辦“我與防水30年”征文,建議我撰文暢談一下30年來對行業發展的感受。
我1982年7月從武漢建材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科技處工作。不但迄今一直從事防水事業,而且沒有變換過工作單位,以至于去美國大使館面簽時,簽證官見我簽證申請表中“前雇主”一欄空白時問我,我說沒有前雇主,簽證官都豎起大拇指。但如果寫對30年的行業大發展的感受,還真讓我一時找不到下筆之處。閑暇時我把30多年的工作筆記都找出來一一翻閱。雖然30年時光荏苒,但行業發展的腳印都一步步呈現在我眼前。于是我整理了一些鮮為人知的行業發展“N個第一次”的小故事,作為對行業輝煌30年的回憶,并與讀者共享。
已故武漢理工大學徐昭東教授,是我國著名的防水專家,也是我的老師,他從上個世紀70年代便開始關注和研究防水材料,為我國防水材料的科技進步與行業地位的提高作出了杰出貢獻。我經歷的許多個防水行業“第一次”,其中不少都與徐教授相關,凝聚了他的智慧、精神與貢獻,因此,也以此文緬懷徐昭東教授。
防水行業第一次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
1983年3月,國家科委下達了國家“六五”科技攻關項目“瀝青基耐低溫油氈研究”項目,由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負責組織。我恰好剛大學畢業,分配到公司科技處工作不到一年,我參與了該項目的組織工作,包括該項目的研究方向、技術路線的制訂和調整,協調各項目單位進度,科技攻關費用的預決算及科研項目鑒定組織工作。該項目由武漢建材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牽頭,河南建材研究所(現河南建材研究院)及四個防水工廠參與,共分4個子課題,其中武漢建材學院徐昭東老師負責“煤瀝青基耐低溫油氈研究”子課題,河南建材研究所防水室王海林主任負責“石油瀝青基耐低溫油氈研究”子課題。整個科研項目于1987年通過了部級鑒定。這是防水行業第一次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項目的研制成功和鑒定為行業以后承擔更多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后,“七五”期間才有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項目75-33-04-08的各子課題:“APP、SBS改性瀝青及其油氈研究”、“優質氧化瀝青及其油氈研究”、“瀝青基防水密封材料研究”,分別由武漢建材學院、蘇州防水研究所、武漢油氈廠、天津油氈廠等承擔研制工作;“十一五”期間,國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撐項目“既有建筑節能屋面系統研究”以及后來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村鎮建筑節能屋面材料及系統研究”都是由蘇州防水研究院承擔。本人有幸參與上述全部科研項目的組織工作,見證了防水行業科研工作的發展歷程。
行業第一次設立建筑防水專業研究機構
1983年初,時任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經理的趙松先生面臨行業發展諸多科研問題和國家下達的“六五”科技攻關項目的壓力,以及行業沒有一個專業的防水研究機構的困擾,下決心一定要設立一個專門從事建筑防水專業的研究所。趙松先生給擬成立的研究所下達的首個課題,就是為研制新型高速紙胎油氈生產裝備而試制一條中試線,由于中試線需要廠房、原料和動力,經多次選址后,初步確定研究所設立在北京油氈廠內。由于我學的是電氣自動化專業,有幸成為中試線設計小組的成員,參與設計聯絡工作并經歷了研究所的籌建全過程。
當時的北京油氈廠全力支持防水研究所籌建工作,抽調一名設備工程師到公司專門從事中試線的設計工作,并且抽調時任技術科長的田鳳蘭女士到公司,專門籌備研究所設立工作,為提升研究所科研和檢測能力,還專門從日本進口了一臺人工候化老化儀。經公司和北京油氈廠領導商定,將北京油氈廠的某倉庫改建為研究所和中試線所在地,并向北京市建材局申請落地大修改造計劃。后來由于申請的改造面積大于倉庫原有面積,不符合落地大修改造原則,以及存在產權歸屬和擬引進國外成套裝備等問題,該計劃最終沒有實施。
正值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對全國12個重點油氈企業投資擴建工廠,公司與蘇州油氈廠簽訂了遷址新建工廠的合資協議。公司決定將蘇州油氈廠老廠廠址——位于蘇州廣濟路284號的13畝地及地上建筑物買下,并在此基礎上設立蘇州防水研究所。此方案得到國家建材局和蘇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大力支持。1984年12月,國家建材局正式批準設立“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蘇州建筑防水材料研究設計所”,性質為企業辦事業單位;蘇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安排了其事業編制,并大力支持蘇州研究所從外地引進科技人才,破例批準給予研究所10戶科技人才進蘇戶口指標。首任蘇州研究所所長由時任蘇州油氈廠技術副廠長、主管新廠基建的陳健先生擔任。陳健先生帶領從蘇州油氈廠調入的7名員工,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建所創業工作。
(1984年成立時的蘇州防水所)
首先開始的是科技人才引進工作,我當時也隨時任防水公司副經理的鄭守立先生多次赴河南建材所商調王海林、張敏、陸玉林等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公司也通過國家建材局人事司,在若干年內分配各類大學畢業生近20名;防水公司還出資在蘇州盤門南邊購買了一幢24戶的住宅樓,以解決科技人員的后顧之憂。其次是解決科研條件問題,變賣了油氈廠原址的設備儀器,籌資對研究所進行改造,并通過技術服務收入逐步添置試驗檢測儀器設備,還把籌建時專門從日本進口的人工候化老化儀調撥給蘇州所;若干年后防水公司又通過國家項目投資287萬元在所內建設了科技大樓,科研所逐步走向正軌。
從1984年蘇州所設立,到1987年出任防水公司科研處副處長至今,我一直有幸負責蘇州所管理工作,目睹蘇州防水所創立、發展和壯大的全過程。30年過去了,現在蘇州防水院已設有國家建材防水產品質檢中心、全國建筑防水材料分標委會、國家職業技能鑒定(040)站;蘇州院承擔了國家“七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等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設計安裝的防水卷材成套裝備在國內外已有100多條(套);《中國建筑防水》雜志社也設置在蘇州防水院內。今天,蘇州院已成為防水行業集科研、檢驗、標準、裝備、培訓和信息為一體的行業服務中心,基本實現了老一輩防水人的夙愿和夢想。
第一次全國建筑防水材料展覽會
1985年國家建材局提出“大家辦建材”和“靠新出強”的跨世紀戰略后,建材行業發展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1987年時任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總經理、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工業協會理事長的徐勤舫先生向國家建材局匯報建筑防水行業的發展時,提出擬組織一次建筑防水材料展覽展示活動,匯報在“大家辦建材”中,建筑防水行業的發展成就,促進新產品、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展會由公司和協會共同主辦,展會名稱為:首屆全國建筑防水材料展覽。
1987年初,公司和協會開始籌備展會,展會地點選在國家建材局展覽館,由于面積有限,又是匯報展,所以確定以統一展板和實物相結合的形式展出。展覽先后動員數十家國內防水材料、施工科研和設計單位提供展品和資料,還有一些外國公司應邀參展。我當時負責國際展廳組織工作,一一與各國外先進公司聯系落實展板和展品,并親自到天津海關提取國外海運實物樣品。當時的防水和密封材料都是黑色,缺乏觀賞性,我從國外的樣品中找到當時在內地鮮見的透明硅酮密封膠,想起1986年在深圳進行行業調研時,看到花鳥市場的魚缸都是采用無框架的玻璃和透明硅酮膠粘制而成,非常漂亮。我試著用進口透明硅酮膠制作了一個六邊型的無框玻璃大魚缸,還用鏡子作了鑲邊裝飾。我把魚缸放在國際廳醒目的地方,再放上幾條金魚。展出時,中央電視臺來現場拍攝,晚上的新聞聯播中播放展覽新聞時,還給了魚缸一個特寫。
1987年6月15—20日,“首屆全國建筑防水材料展覽”正式展出,當時的國家主管部門領導張勁夫、呂東和林漢雄等為展會題詞,林漢雄、秦基偉等領導蒞臨展會,大約有數千觀眾參觀了展會,展會獲得圓滿成功。
這是我國舉辦的第一次建筑防水專業展覽會,之后才有1992年10月24日由建設部、國家建材局主辦,協會、公司和建設部建設市場辦公室承辦的“全國建筑防水新材料及應用技術成果交流交易會”以及2002年開始每年一屆的“中國國際屋面和建筑防水技術展覽會”。
展會變化發展是行業進步的縮影?,F在協會每年舉辦的中國國際防水展,已從成果匯報、產品展示和新技術推廣,發展成為行業不可或缺的技術交流、信息溝通和國際貿易的平臺,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第一次設立中外合資防水密封材料公司
30年前,作為防水材料三大門類中的建筑密封材料,在我國還是以油膏、瀝青嵌縫膏為主。隨著改革開放和大規模建設的開展,這些建筑密封材料已不能滿足建筑的需求。
1984年前后,先后時任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經理的趙松先生和徐勤舫先生,一直都試圖改變這種落后面貌,當時擔任國家建材情報所主任的牛光全先生關于國外的聚硫、聚氨酯、硅酮和丙烯酸等建筑密封材料的翻譯資料,都成為他們決策的依據。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建立中外合資公司成為當時領導們的共識。隨后,開始尋找合作對象,我也參與了與美國Tremco公司王寶琪先生的多次會談,試圖合作在中國生產高性能的彈性建筑密封材料;也與日本東麗和歐洲的密封材料公司進行了技術交流,但一時都未能找到合作機會。1984年底,香港匯奇秦兆良先生介紹英國瓦蘭斯(Valance)公司有意向在中國設廠生產密封材料,防水公司立即與瓦蘭斯公司進入了實質性談判,生產工廠選在剛剛設立的蘇州防水研究所內,談判很快進入實質性階段,由公司、中國光大、香港匯奇和英國四方共同合資的可行性報告也獲得國家建材局批準,并組團考察了英國瓦蘭斯公司。但最終在合資合同細節上未取得一致,方案未能實施。
(與益士本泰簽訂中英合資意向書)
1985年10月,國家建材局外事司朱長安處長引見了英國建筑密封專業著名廠商益士本泰(Expandite)公司,益士本泰公司有意在中國投資建設生產建筑密封材料的工廠。經過公司和益士本泰雙方的多次談判,一致認為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共同生產、銷售高中檔建筑密封材料是雙方利益最大化的訴求。從1986年開始,由我代表中方、益士本泰新加坡公司的王水吉和陳銳堅先生代表英方,開展了廣泛的市場可行性調研工作。我先后多次陪同益士本泰的代表赴北京、上海、煙臺、青島、西安和武漢等地,考察市場和選擇合作伙伴;先后在北京、葛洲壩等地進行了英方產品的工程示范;拜訪了上至國家建材局局長,下至各地建筑設計院、地方建材主管部門負責人和企業領導數十人,最后選定合作方——上海建筑防水材料廠。1986年11月19日,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中國建筑材料及設備進出口公司、上海建筑防水材料廠和英國益士本泰公司簽訂了中英合資設立建筑密封材料公司的意向書。之后,益士本泰公司與時任上海建筑防水材料廠廠長的費小弟先生及上海建材局又進行了長達三年之久商務談判、技術考察和技術落實。期間還經歷1989年政治風波,終于在1989年底簽訂了合資協議,成立了上海益士本泰建筑工程產品有限公司(后更名為上海富士樂公司)。1991年上海益士本泰正式開始生產雙組分聚硫建筑密封膠和中空玻璃密封膠、單雙組分聚氨酯建筑密封膠、改性瀝青瑪蹄脂密封膠,并銷售進口硅酮密封膠、瀝青無胎自粘卷材。合資公司的建立,結束了中國沒有高中檔建筑密封材料產業化生產基地的歷史,為我國建筑密封材料技術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協會第一次組團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國際屋面及屋面工程學術會議”是國際上著名的屋面和防水領域的技術研討會,每七年舉辦一次,地點在英國。1981年第二屆會議,建材部派出時任河南建材研究所總工程師褚承祖先生和武漢建材學院專家徐昭東先生參加了會議,并帶回全部會議論文,翻譯印刷供行業學習。
1987年,徐昭東先生接到第三屆會議組委會通知,大會將于1988年4月召開,邀請中國專家參加大會并宣讀論文。徐昭東先生將組委會的論文征集通知轉交協會。當時我被委派協助此次會議中國專家論文征集工作,論文要求全部由英文撰寫。在行業征集后,最終我國有8篇論文通過大會專家審查,擬作為大會演講論文。第三屆會議組委會向我們發出邀請函,邀請論文作者赴大會講演。協會立即著手組織論文演講者組團出國,由我負責為各位專家辦理出國審批和簽證等相關手續。有些專家因出國審批原因(如王友亭,屬于軍人專家)和大會要求必須用英文宣讀論文及答疑等原因放棄了出國赴會,最終共有5位專家成行,他們是團長徐勤舫,團員陸玉林、蒙炳權、陳耀庭和范耀華。1988年4月25—28日,“第三屆國際屋面及屋面工程學術會議”在英國普利茅斯召開,中國防水代表團在會上宣講了5篇論文,受到大會一致好評。
這是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第一次組團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中國防水界首次亮相國際防水界最高學術會議,使國際社會開始關注中國防水技術與市場。2000年之后,中國建筑防水協會與美國屋面工程協會(NRCA)建立了官方聯系,才有中國防水代表團每年出訪美國、歐洲以及日本等先進國家,開始建立了中國與國際防水界的良性互動,推動了中國防水行業與世界先進技術的融合。
我國第一次成套引進國外多功能防水卷材生產裝備
30年前,我國防水材料基本以瀝青紙胎油氈為主,紙胎油氈以氧化瀝青為原料,易老化、壽命短。當時承擔國家計劃內油氈生產的企業,已投入全部規模生產油氈,仍不能滿足國內改革開放建設的需要。時任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經理的趙松先生(同時兼任建材部地新局副局長),一生都把致力于增加油氈產能、提高油氈質量和使用壽命以及節約瀝青資源作為使命。當他聽武漢建材學院徐昭東教授介紹說,歐美發達國家正在大力發展改性瀝青防水卷材,便果斷決定停止旨在提高產能的油氈中試生產線的研制,轉而開始引進國外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先進技術和成套裝備的調研工作。
從1983年11月開始,公司組建了引進線工作小組。在徐昭東先生的支持下,工作小組對西德、意大利、西班牙、美國、奧地利、日本等國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技術和成套裝備進行了大量的調研。我也有幸參加了部分工作,恰逢1984年10月國家建材局組團赴日本培訓,我也專程赴日本昭石瀝青株式會社和東洋紡株式會社,參觀考察了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生產線和聚酯胎基生產線,并將相關考察報告列入調研小組評估方案中。
當時,中國的瀝青基油氈生產全部采用紙胎,而國外先進國家改性瀝青卷材都已采用聚酯胎或玻纖胎,但國內并沒有這兩種胎體。因此引進方案產生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提出要引進一個多功能的生產設備,既能生產瀝青紙胎油氈又能生產聚酯胎、玻纖胎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即使中國沒有合適的玻纖胎、聚酯胎,該設備也能生產紙胎油氈而發揮產能效益,因此需要引進一條生產線速度超過100 m/min(紙胎)的成套多功能裝備。而另一種觀點提出,沒有必要多花錢引進多功能的裝備,因在線生產時只能體現其一種功能,只需引進單一功能的采用玻纖胎、聚酯胎的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生產線即可。如果需要生產紙胎油氈,可再建一條國產油氈生產線,這樣花錢少、建設快。我也曾多次隨引進線技術小組赴武漢開展大辯論。
經過兩年多的調研和與各國設備供應商的多次技術談判,于1985年11月,由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組團赴西德Reiser公司、奧地利Villas公司、法國Siplast公司、意大利Nadini和Boato公司、西班牙Taxsa公司等進行了考察,最終確定以285萬美元引進奧地利Villas公司的全套多功能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生產線一條,并包括了行業以后用于消化吸收的全套圖紙。1986年國家建材局批準引進合同,生產線設在武漢油氈廠,由中國建筑防水材料公司和武漢油氈廠共同合資建設。1987年生產線開始安裝調試(同期天津油氈廠也引進一條Villas多功能生產線),1987年底正式投產。這是中國第一次全套引進國外防水卷材生產裝備,從此行業拉開了引進全套國外防水卷材裝備的熱潮。繼武漢、天津之后,僅1987—1993年的6年間,我國就先后引進各類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成套裝備11條。引進國外改性瀝青防水卷材成套裝備和技術,加速了我國建筑防水卷材產品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30年過去了,現在石油瀝青紙胎油氈早已退出歷史的舞臺,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防水產品,而我國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的裝備技術水平也得到空前的發展。
追記:武漢這條引進生產線目前仍在廣東科順北京公司平谷工廠里正常運轉,生產能力依然保持在1 000萬m2/a。
防水問題第一次列入全國人大正式提案
1991年初,我們正與《中國建材報》開展“房屋滲漏問題連續報道”,為了使更多的有識之士和百姓參與討論和獻計獻策,在策劃時進行了分工,我負責聯系落實防水專家專訪。我首推的是時任武漢建材學院教授的徐昭東先生。徐教授不僅是國內著名防水專家,還是全國人大代表。當時正值全國人大七屆四次會議在京召開,當他被邀請到《中國建材報》社接受采訪時就一語中的地指出:中國建筑滲漏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建筑管理制度存在重大瑕疵,防水工程質量只有一年保修期,沒有保證期,只管當年不漏;實施保修期就是從制度上允許建筑物滲漏。我們與他進行了廣泛討論:既然建筑滲漏的主要問題在于制度,何不在人大會議上做個提案,推動開展建筑防水的立法工作?與徐教授有了初步共識之后,就開始相關準備工作。我又聯系了時任協會副理事長、北京油氈廠廠長楊步然和技術科長田鳳蘭以及時任國家建材情報所主任牛光全,大家數次前往湖北代表團駐地——湖北大廈與徐教授磋商,一起為起草人大提案提供技術支持。期間,《中國建材報》記者又赴人大湖北省代表團駐地,邀請部分人大代表暢談房屋滲漏及治理的問題,獲得更多代表的關注與支持。幾天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份人大提案草稿誕生了。經過數次修改后,徐昭東代表領銜并有30位代表附議簽名的人大提案——《關于治理建筑滲漏問題的建議》,正式提交給全國七屆人大四次會議提案組。
提案的核心為:1、盡快成立全國建筑防水工程領導小組;2、探索制定防水工程質量保證期制度;3、提高防水工程定額;4、將防水科技攻關列入國家“八五”規劃。
這是有史以來第一份關于建筑防水問題的全國人大提案。人大提案得到了積極響應:建設部迅速成立了“全國防水工程領導小組”;并于當年6月和12月分別發布兩項法規:《關于治理屋面滲漏的若干規定》和《關于提高防水工程質量的若干規定》。
一個提案、兩項法規,標志著建筑防水市場規范和防水工程質量探索“立法”的開始,對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第一次在媒體上連續報導防水專題和首次亮相中央電視臺
1991年春節后,在我辦公室樓下的《中國建材報》記者虞建華,請我審核一篇防水的小報道,順便聊起建筑防水行業現狀和建筑滲漏嚴重等問題。虞建華敏銳地察覺到這將是一個難得的新聞素材,立即向時任報社總編輯謝鎮江匯報,擬在建材報上開辟一個關乎民生的“房屋滲漏問題連續報道”。建議得到報社、協會和公司的大力支持,并由虞建華以及我共同策劃連續報道。
1991年3月13日,《中國建材報》頭版頭條刊登了謝鎮江、虞建華署名的長篇評述《天南海北競相漏,愁煞千家萬戶人——滲漏,建筑頑癥治愈何期?》,并配發編者按。文章用大量典型案例和可靠的數據,披露了我國建筑滲漏的嚴重情況和嚴重損失,及時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強烈呼聲。此篇報道榮獲當年的“中國新聞獎”。隨之而來的連續報道引起了行業極大的反響,為了讓報道持續深入,我們策劃了行業專家、建筑師、企業家、工程技術人員和百姓住戶等參與大討論,并為治理建筑滲漏獻計獻策。前面說過,我們策劃了由徐昭東教授領銜的30位人大代表附議的提案“關于治理建筑滲漏問題的建議”,提交給七屆四次人大提案組后,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把連續報道推向了高潮。建設部發布了《關于治理屋面滲漏的若干規定》,為連續報道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房屋滲漏問題連續報道”持續了6個月,發稿88篇,約7萬多字,這是防水行業第一次在媒體上連續報道防水專題。
“房屋滲漏問題連續報道”的持續深入和高潮迭起,不僅在行業、在百姓中引起強烈的反響,也引起中央電視臺“觀察思考”欄目組的關注?!坝^察思考”欄目是當時中央電視臺唯一一個輿論監督類的欄目,每周日晚上7:35黃金時間播出,時長25分鐘,一年也只有40~50期,收視率極高?,F在的“焦點訪談”就是在“觀察思考”欄目上改版的。但現在的“焦點訪談”是每天晚上播出,一年有365期,可見當時能被“觀察思考”關注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觀察思考”欄目編導葉曉林,看到“房屋滲漏連續報道”,特別是人大代表的提案后,擬組織拍攝一部反映建筑滲漏狀況及治理的專題片《房屋滲漏縱橫談》。建議得到建材報社和協會、公司的大力支持。
為配合央視專題片拍攝,由謝鎮江、虞建華和我組成小組,專門負責撰寫腳本,聯系專家采訪,落實北京、上海和武漢等主要生產廠家和施工現場拍攝。專題片拍攝得到各地的大力支持,無論是工廠生產、防水施工還是專家采訪都很順利,就連住宅滲漏的鏡頭,都是在正值梅雨季節的上海,隨便選的一幢居民樓頂層住戶和下榻酒店的滲漏實景拍攝的。雖然只有短短20多分鐘的專題片,素材就錄制了13盤錄像帶,大量的工作在編輯和剪輯上。
幾十個日日夜夜過去了,1991年6月2日晚7:40,在中央電視臺“觀察思考”欄目中,《房屋滲漏縱橫談》專題片終于如期與觀眾見面了。經過十多次的剪輯之后,片中居然還保留了我的十幾秒的采訪鏡頭,這是我有生以來的第一次“觸電”,一觸就觸到中央電視臺的“觀察思考”。
《房屋滲漏縱橫談》是第一個反映建筑防水行業的央視新聞專題片,也是建材行業在“觀察思考”欄目中的首次登陸。
這是行業第一次與《中國建材報》合作防水專題連續報道。之后,我又參與策劃了1999年11月《中國建材報》的“呼喚建筑防水保證期連續報道”,以至于最終我們與《中國建材報》深度合作,于2002年3月開辟了其第一個產業專版《中國建材報·建筑防水???,一直至今,已經歷12年之久。
而與中央電視臺的二度合作,則是過了22年后的2013年,央視財經制作的新聞專題片《漏水的防水材料》,于2013年7月9—10日在央視二套黃金時間連續兩天播出,時長18分鐘。
媒體的參與,特別是主流媒體的介入,使建筑防水行業得到社會空前的關注。
第一次由國務院總理批復的建筑防水問題的報告
1998年為拉動內需,國家決定增加1 000億元專項資金并配套1 000億元貸款,啟動重點工程建設,其中300億資金用于建設1 000億斤倉容的國家儲備糧庫建設。首批工程為建設500億斤倉容的中央直屬儲備糧庫。由于糧庫防水屬于一級設防,關系重大,在協會的推動下,11月15日,國家糧食儲備局召開了國儲糧庫防水設計方案研討會,12名評審專家中就包括了協會專家7名。我本人也在研討會上發言強調:考慮到糧庫的重要性,原防水設計方案存在重大瑕疵,應按照相關規范重新設計防水工程,并建議糧庫防水工程采用質量保證期制度。會議否定了原采用二氈三油的防水設計方案,提出采用一道4 mm厚聚合物改性瀝青聚酯胎防水卷材(一等品)和一道瀝青基涂料組成的屋面防水工程設計方案;同時提出為確保施工質量,應選用具有二級防水工程資質的企業施工。會后協會還向國家糧食儲備局推薦了24家產品優良和施工優秀的防水材料生產、施工企業。協會推薦的設計方案和企業名單得到國家糧食儲備局的首肯。
當時,行業鮮有企業能生產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特別是一等品聚酯胎防水卷材更少。而根據糧庫設計方案,僅一期工程就需要此類卷材1 000萬m2,超過當時全國一等品卷材年產量的10倍以上。正當協會積極組織企業生產一等品聚酯胎改性瀝青卷材時,傳來了壞消息:由于預算原因,量大而廣的平房倉擬不采用新設計方案。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武漢建材學院的孔憲明老師來協會辦事,聽說他馬上要去徐昭東教授家,我突然想起一個好主意,請孔憲明老師給徐昭東教授帶話:是否有可能以他人大代表的身份,直接向國務院寫報告,反映此事重大?徐昭東教授聞訊后立即來到協會,與我和時任協會秘書長的孫慶祥一起協商方案,進行調研,并連夜起草了“中央直屬儲備糧庫可能會出現大面積滲漏”的建議,經多次修改后,于1999年2月19日直接上書朱镕基總理,上書中開篇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視糧庫的修建,在糧庫中玩忽職守的人都要被處以極刑;并指出中央直屬儲備糧庫可能會出現大面積滲漏。徐教授還提出4條建議,國儲糧庫的防水工程直接關乎糧食安全,應確保專家研討會通過的防水設計方案的實施,應增加防水工程預算,并建議防水工程應實施質量保證期制度。
上書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直送總理辦公室,當時,正值朱镕基總理訪問俄羅斯。朱總理回國后,立即指示時任主管糧庫建設的國家計委副主任王春正閱處。王春正接到總理指示后,于3月14日指示:關于平房倉防水防漏問題應給予足夠重視。平房倉防滲材料一定要可靠,必須選用防水協會推薦的24個企業的產品;決不準采用小企業、特別是質量低劣的企業產品;如果采用新材料僅增加3%的造價,擬盡量用新型材料;再發一個通知強調保證工程質量。朱镕基總理的指示得到貫徹落實,第一期中央直屬儲備糧庫屋面防水工程新設計方案得以實施,500億斤倉容的糧食安全得以保證。
徐昭東教授的上書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國務院總理批復的有關防水問題的報告。
2001年8月17日,我與徐昭東、孫慶祥二位一起走訪國儲糧庫總監理單位——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拜會了時任工程總監高大德先生和糧庫建設項目負責人姜廣新教授,他們介紹說中央直屬儲備糧庫的防水工程質量在可控范圍內;經防水協會推薦的24家防水企業提供材料和施工的第一期500億斤倉容的388個庫點,經過兩年考驗,屋面無一滲漏!
由于徐昭東教授的上書中還有實施防水工程質量保證期的提議,朱镕基總理的批復文件還同時由總理辦公室批轉建設部。
1999年7月29日,時任建設部副部長的鄭一軍召見徐昭東教授。我隨徐昭東教授一起拜見了鄭一軍部長。徐昭東教授向鄭部長匯報了我國實行防水工程質量保證期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備的條件,并一語破的地指出:我國現行的防水工程保修期就是從制度上允許建筑物滲漏,保修期制度是目前建筑滲漏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實施保證期制度是規范我國防水工程市場和根治滲漏頑疾的必由之路。鄭部長贊同徐教授的主要觀點,對徐教授上書的內容已做了充分調研;并介紹了建設部正在制訂《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不久將由國務院發布;由于建筑工程質量保證期制度的復雜性,將做一些探索和過渡;并征求徐教授意見:是否防水、供熱、給排水等工程先將保修期延長,在搞清各部位相應保證期年限后,再分步出臺。
2001年1月10日,朱镕基總理正式簽署國務院279號令:《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于1月30日發布實施,將防水工程保修期由三年提高到五年,并首次規定發生質量問題的建設單位應承擔賠償責任。
一份上書,兩份收獲,同時還加快推動了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推動了建筑防水工程質量管理制度的建設。
……
這些小故事是行業發展的一個個縮影,記錄了行業成長的歷程。但由于篇幅有限,還有更多的行業第一次或將被歷史塵封。
25年前,我曾經在業務自傳中寫下一段話:“本人從事建筑防水技術管理的七年中深深感悟到:防水材料行業是一個落后的行業,但又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改變其落后面貌,除了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奮斗外,政府有關部門和全社會都應給予支持和關懷,否則這個行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建筑滲漏必須綜合治理,防水行業必須統籌發展,這個行業才會有希望,才會健康發展?!?/p>
30年過去了,我一直踐行著自己的諾言,防水行業已成為我為之奮斗的終身事業,我為此傾注畢生的感情和心血。值得欣慰的是:我的人生因行業而升華,我為能親歷行業中的這一個個第一次而感到榮幸。那些年,我們雖然逝去了青春,但卻有伴我們一起成長的行業;我與行業一同經歷和磨練,一起收獲成功與喜悅。
(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防水雜志)